漢陰智慧市集農貿市場
項目地點:陜西省安康市 設計面積:約2100㎡
【農貿市場設計案例】——漢陰智慧市集,打造縣域智慧農貿新標桿
項目名稱: 漢陰縣中堰村智慧市場室內裝修設計工程
市場面積: 約2100平方米
項目地點: 陜西省漢陰縣中堰村南渠路
設計單位: 飛洋農貿設計
服務范圍: 攤位布局、業態規劃、效果設計、施工圖設計
【一句話項目概括】
漢陰縣首個新建現代化智慧農貿示范項目,以“五化”標準為核心,讓智慧科技與市井煙火共融共生。
漢陰智慧市集
【項目概況】
漢陰智慧市集坐落于中堰村南渠路一處6400㎡綜合體的核心一層,是漢陰縣重點打造的現代化智慧農貿市場示范項目。項目深度服務周邊居民“15分鐘便民生活圈”,集農特產品交易、農產品數據歸集、農殘智能監測、便民商業配套等多元功能于一體。飛洋設計團隊聚焦“智慧化升級與人文體驗并存”的核心訴求,致力于打造兼具商超效率與傳統煙火氣的新一代農貿樣板。
【核心挑戰】
如何將“智慧化”理念深度融入縣域市場場景?如何在提升科技感的同時保留農貿特有的煙火氣與文化記憶?如何通過設計實現“交易 + 數據 + 便民”多元功能的高效落地?
【優勢分析】
縣域示范定位: 作為漢陰縣首個智慧農貿示范項目,具備政策支持與標桿效應,易獲關注與資源傾斜。
綜合體配套支撐: 位于大型綜合體內,可共享客流與商業生態,具備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務中心的潛力。
目標客群明確: 深度服務周邊固定居民,需求穩定,對便捷、品質、智慧化服務有明確期待。
【難點分析】
“智慧”與“煙火”的平衡: 縣域客群對傳統農貿人情味依賴度高,過度科技化易顯冰冷,需巧妙融合。
文化元素的自然融入:如何將本土文化元素(如手繪插畫、方言、農耕)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的設計語言,而非生硬堆砌。
多元功能的空間協調:交易區、數據監測區、便民配套區需在有限面積內實現動線順暢與功能獨立。
【設計策略(放大優勢)】
1、智慧功能場景化落地:
全域植入電子價簽、數據看板等智能設備,實時更新交易信息與客流數據,讓 “智慧” 可見可感。
設置農殘智能監測公示區,強化食品安全信任背書,凸顯示范項目的標準化優勢。
按 “交易優先、便民補充” 原則規劃布局,蔬菜、肉類等交易區集中設置,便民商業配套沿動線分布,提升空間利用效率。
依托綜合體一層優勢,設計開放式入口,強化與社區的連接性。
保留公平秤、現制熟食檔口等傳統剛需設施,滿足老一輩消費習慣;同步優化掃碼支付、打卡場景,適配年輕人需求。
優勢最大化
成功將 “政策示范優勢” 轉化為標準化運營模板,將 “功能復合優勢” 轉化為高粘性消費場景,將 “空間基底優勢” 轉化為社區流量入口。
體驗升級
通過 “傳統設施 + 智能設備” 的混搭配置,實現全年齡層客群的體驗適配。
商業增值
多元功能落地提升商戶經營效率,數據化管理助力市場方優化策略,增強項目可持續運營能力。
【設計策略(規避難點)】
1、“色彩材質 + 文化符號” 破解平衡難題:
冷暖平衡的視覺系統:以灰白奠定現代基調,搭配原木色招牌與臺面注入溫暖質感,蔬菜區嫩綠、水產區湖藍等業態色彩強化認知,中和科技冷感。
本土符號的碎片化植入:手繪生鮮插畫點綴墻面、青磚臺面自然銜接攤位、方言標語隱藏于導視系統,讓文化元素 “隱于形而顯于情”。
2、“動線優化 + 隱藏設計” 解決功能協調:
采用規整高效的采購動線,通過寬敞通道與統一臺面設計提升整潔度;設置隱藏式儲物空間,減少視覺雜亂。
數據監測區與交易區通過半通透隔斷分隔,既保障數據隱私,又保持空間開放性。
【總結】
作為本次項目的設計方,飛洋設計以“五化標準”為綱,通過智慧功能場景化、文化符號自然化、功能分區科學化的設計手法,精準回應縣域智慧農貿的核心訴求。在這里,老一輩能找到熟悉的吆喝聲和人情味,年輕人能享受掃碼支付的便利與打卡拍照的樂趣。以設計重塑生活,讓傳統對話未來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