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農貿市場設計這個行當里,“以人為本”或“用戶體驗”早已是陳詞濫調,幾乎每個設計方案的開篇都會鄭重地寫上這幾行字。但現實是,許多顧客走進那些標榜"現代化""人性化"的市場,依然會感到一種疏離感。改造后的市場明亮整潔,卻少了那份應有的“煙火氣”;新建的市場功能齊全,但使用起來卻總有些別扭。
這些感受暴露出一個核心問題:農貿市場設計將"用戶需求"簡化成了模板化的功能堆砌,卻忽略了真實使用場景中的復雜性與個體差異。真正的用戶導向設計,需要畫出一個動態延伸的"半徑",其長度由對使用者真實需求的洞察深度決定,而非單純依賴行業經驗或專業概念。

我們的設計團隊曾經參與過一個老城區的市場改造。前期調研時發現,周邊住著不少獨居老人,他們早上來買菜不僅要拎回家,還總愛在門口的長椅上歇會兒。但原來的市場把休息區設在了最里側,中間隔著水產攤的積水區和擁擠的過道。后來調整方案時,我們在入口處留出了帶遮陽棚的休息角,旁邊配上直飲水和公平秤,看似簡單的改動,卻讓不少顧客反饋"現在買完菜能坐著喘口氣,比以前強多了。"
這讓我們更確信:農貿市場設計的"半徑",得從最實在的生活場景里量起。比如水產區的排水溝,不能只按規范做淺槽,得算上清理頻率和防濺高度;蔬菜攤的燈光,不能只追求"明亮通透",得讓葉菜的綠和番茄的紅都顯得新鮮;就連垃圾桶的位置,也得考慮主婦們拎著滿手塑料袋時,能不能順手丟垃圾。
我們也見過不少反面案例:有的市場花大價錢裝了智能電子秤,結果網絡不穩定,攤主還是得掏出老式計算器;有的把攤位高度統一成"標準尺寸",矮個商戶彎腰理貨半小時就直不起背;還有的導視牌做得像藝術裝置,老人瞇著眼看了半天,最后還是得問隔壁攤主。這些設計不是不好,只是離真實的用戶需求差了一截"煙火氣"。
最近我們在跟一個社區市場溝通時,特意做了件"土事",在原市場的早餐攤前聽了半小時閑聊。賣包子的阿姨說,早上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急著買完就走,希望包子鋪能擺在最順路的位置;買菜的大爺念叨,樓梯太陡,他每次拎著十斤土豆都得扶著墻走;連來買水果的年輕人也提意見:"要是能有地方坐著等外賣小哥取貨就好了。"這些細碎的需求,比任何設計手冊都更有參考價值。

在飛洋設計眼中,農貿市場設計的"半徑"畫多大,不在圖紙上的線條有多漂亮,而在設計師愿不愿意多走一步、多問一句。我們不敢保證每個方案都能讓所有人百分百滿意,但至少會保證:每一個攤位的高度、每一盞燈的亮度、每一條通道的寬度,都先經過真實用戶的"檢驗"。
如果您正在籌備農貿市場改造,或者對現有的市場設計有困惑,不妨點擊下方咨詢按鈕,或者直接撥打電話,讓我們一起量出屬于您的"用戶半徑"。